發布日期:2021-12-16
分享:
互聯網醫療健康規范化發展已成趨勢。2021年10月份,國家衛健委發布《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其中明確指出互聯網醫療行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包括AI開方、先買藥后補方、藥品回扣等,也劃清醫療、醫藥和技術服務之間的邊界,明確要求互聯網醫療最大程度地與實體診療“同質量、同監管”。
那么,2022年,互聯網醫療會如何發展?在業內看來,預計2022年行業會從爆發式增長回歸理性增長,行業將逐漸規范化,洗牌在所難免。“一些追求短期燒錢迅速擴張的資本或退卻,留下的龍頭企業如不斷優化體驗,或能守住甚至擴大市占率。”
不過在行業一片向好的情況下,互聯網醫院建而不用的問題也引發業內的擔憂和關注。據海南省衛健委公布的互聯網醫院運營數據,海南省58家公立醫院建設的互聯網醫院中,真正開展互聯網診療業務的僅有11家,其中有3家診療人次不超過20人,近九成的互聯網醫院都存在建而不用的情況,帶來資源閑置、使用率低下等一系列問題。
2020年以來,互聯網醫療在慢病管理、術后患者隨訪管理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幫助慢病患者家庭足不出戶實現網上復診拿藥,這種新的診療行為、消費需求被激發后,逐漸受到患者的信賴,互聯網醫療迎來高速增長。在此背景下,一些醫藥電商頭部平臺獲益明顯,也有越來越多的醫院開始將資源向互聯網醫療傾斜。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份,全國互聯網醫院已超1600家,并且隨著政策加碼,互聯網醫療企業獲得資本青睞,行業融資提速。今年以來,包括醫渡科技、鷹瞳科技都傳來上市的消息。此外,微醫、叮當健康、智云健康、思派健康、圓心科技、科亞醫療、數坤科技等互聯網醫療相關企業也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另外,《關于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的指導意見》直指出,公立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由不同級別的醫務人員提供服務,均按普通檢查類項目進行收費。這也意味著,價格上的限制將影響醫生在線問診的積極性。
業內指出,目前雖然布局互聯網醫院的數量增長了很多,但實現良好運營的互聯網醫院并不多,這與實體醫院自身的水平,包括醫生資源供給、醫療服務價格制定、醫保覆蓋以及后續藥品配送、硬件設備水平、運營經驗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關系。
總的來看,互聯網醫療雖然發展前景廣闊,但企業想要分羹市場還需規范化經營,正如業內所說,互聯網醫療企業已經走到了從被鼓勵到要求規范化的節點,企業除了抓住機遇,還需要注重質量的提升,才能滿足政策和市場對互聯網醫療企業發展的期待,不被市場洗牌請出局。
上一篇: 思考:各行各業為啥都要跨界來干環保?
下一篇: 兩款年費用達百萬的藥物成功進入醫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