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12-07
分享:
“北方過冬靠暖氣,南方過冬靠一身正氣”的時代終于要翻篇了!
2021年12月3日,我國南方首個核能供熱示范工程項目在嘉興海鹽縣投運,為主城區三個生活小區集中供暖。據悉,該項目為海鹽縣與秦山核電合作,總投資約9.4億,預計到2025年可實現區域內400萬平方米供暖。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減少標煤耗量約2.46萬噸,二氧化碳減排5.9萬噸。
與海鹽縣遙相呼應,煙臺海陽市已于11月啟動城區全域核能供熱,供熱面積達450萬平方米,居民供暖費由原來的22元/平方米降到21元/平方米,預計整個冬季可節省煤炭1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8萬噸。
在今年兩會上,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曾建議,在南方啟動清潔低碳供暖試點工程,優先考慮具有較好基礎的10個重點城市,包括上海、南京、蘇州、杭州、合肥、武漢等。據了解,南方多數家庭已擁有分戶取暖設備,冬季易造成電力、天然氣負荷高峰,引發能源供應缺口,如果能采用清潔能源集中供暖,這種情況也將會有所改善。
核能供熱,不僅能達到節能降碳的目的,“惠民生”的作用也很實在。居民、企業、政府、生態多方共贏,具有良好的示范推廣意義。
浙江海鹽、山東海陽的經驗如何復制?
上世紀50年代,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分出一條集中供暖分界線。然而,隨著冬季寒流頻繁出現,我國南方,尤其是長江周邊地區,供暖訴求越發強烈。不過,由于能源、環境等壓力,加上供熱時間較短,南方落地集中供熱工作阻力較大。
核能供熱恰好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利用核電廠余熱/抽汽,既能實現清潔取暖,又能穩定供熱,環境、社會、經濟效益明顯。
隨著南方集中供熱需求釋放,系統的集中供熱管網建設等也會被提上日程。對冬天基本靠“抖”的地區來說,核能將是實現“暖氣自由”的一個重要途徑。
核能供暖會不會造成泄露?
談到“核能”,網友們最關心的還是輻射問題。據秦山核電相關負責人介紹,海鹽縣項目主要是利用核電廠余熱,通過換熱站進行多級換熱之后,提供給熱力公司,整個過程只有熱量參與,沒有介質交換,用戶最終接觸到的都是安全的水。
而且,核能供熱并不是一項新技術,國資小新(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新聞中心的新媒體統一平臺)曾做過相關科普,指出目前核能供暖范圍應用廣泛,全世界400余臺在運核反應堆中有超過1/10的機組已實現熱電聯供,且已累計了約1000堆年的安全運行業績。
因此,不管是從原理還是實際運行效果來看,核能供暖的安全性是很有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