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11-29
分享:
嘉興地處江南,水可謂是嘉興的魂與脈。但由于受上游和自身局限雙重污染影響,自20世紀90年代初至2012年,水鄉嘉興的水質持續惡化,面臨著“水鄉無水”的困境。一泓秀水,便成了嘉興人民美好的愿景,也成了嘉興政府為之不懈努力的方向。
2012年9月,嘉興召開全市千人治水大會,全面開啟治水漫漫征程。
隨著治水工作的持續深入,嘉興水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目前,嘉興的國控斷面三類及以上水質比例達到100%,相較于2016年提升了66.7個百分點,而這一數據是全國15.6個百分點的4.2倍。
“這一歷史性突破得益于嘉興做好治水‘大文章’。”嘉興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認為,近年來,嘉興持續打響碧水提升戰,依托河湖綜合整治,加快水岸同治,形成了人水和諧美麗風景。
“碧水行動”再現“清容俊貌”
對于許多嘉興市民來說,來南湖邊散散步,已成為茶余飯后不變的休閑習慣,住在南湖附近絹紡三村的孫阿姨就是其中一位。“我在湖邊上住了六十幾年了,經常會過來走走,沒想到現在水底的水草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南湖真是越來越美了。”孫阿姨說。
水質的提升,得益于南湖生態環境修復工程。去年10月開始,嘉興實施南湖水生態修復工程,通過對入湖水體的控制,入湖水體的改善、湖區沿岸的地形改造以及種植水下森林,實現水體凈化,目前,南湖水質已達湖庫三類標準,水體透明度從30厘米提高到100厘米。
“現在南湖水的清澈見底,跟杭州里西湖差不多,非常漂亮。”市生態創建辦水一處相關負責人說,通過水生態修復項目,南湖的水質有了肉眼可見的改善,不僅能看到湖水拍岸的風景,更可以直觀感受到南湖秀水泱泱的“清容俊貌”。
然而,水質越好,改善的空間就會越小,難度也越高。如何突破瓶頸,進一步提升水質,成了當前階段不得不破解的難題。在嘉興市委市政府的精心謀劃下,今年,一場“碧水行動”正在全市上演。
據了解,“碧水行動”計劃用5年時間,圍繞水體澄清、透明度達0.8到1.0米以上的碧水目標,在全市分批實施“碧水河道”建設,使“碧水繞村”“碧水繞鎮”“碧水繞城”全覆蓋,顯著提高河道透明度。
“民間河長”共護一泓碧水
當一條條河道驚艷變身的同時,嘉興的“民間河長”也在為河道的美麗蝶變“東奔西跑”。
11月3日早晨7點30分,在新塍塘應亞娟正在巡河,當時,她貓著腰在撿岸邊的垃圾。放眼望去,河道水質清澈見底,河岸廊架修葺一新,沿河綠道嶄新平整,不時有居民和游客走過。
應亞娟本是秀洲區新城街道一名普通的網格員,去年,聽說嘉興在招募“民間河長”,便自告奮勇報名參加了。“我是土生土長的秀洲人,看著這幾年越變越好的生態環境,總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為它做些什么。”說話間,應亞娟把熟練一個塑料瓶撿起放進隨身攜帶的垃圾袋中。
類似應亞娟這樣“志愿巡河”的,在嘉興還有很多。2020年,為進一步助力水清岸綠,嘉興在全市組建“民間河長”“民間聞臭師”隊伍,廣泛動員廣大群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
從到民間,嘉興環保公眾參與實踐越來越深入,也獲得了市民的紛紛點贊,“河水變清了、河邊有了綠道,這幾年,環境變化真的很大。”
“河水一天天變干凈,河岸一處處變美麗,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治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堅持,希望有更多的人參與到‘民間河長’隊伍中,身體力行共同守護藍天碧水。”嘉興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說。
“五水共治”提升水質環境
治一條河,換一片綠。水環境治理不僅能改變一座城市的人居環境,還能讓群眾獲得滿滿的幸福感。
走進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廣陳鎮)龍興村趙家兜灌區,連片翻滾的稻浪展現在眼前。良田周邊的生態攔截溝渠里,一簇簇野茭白、菖蒲等植物猶如一道天然屏障,對農田排出的水進行過濾凈化。在田間地頭,還佇立著一個個小小的智能采集裝置,它們可以全自動精準感應水稻種植的土壤環境、稻田水位等數據,對水肥高效利用進行數字化調控。
“這里是全市首個農田‘尾水’零排放工程,工程對現有的17個退養魚塘進行串并、打通,池塘水通過泵站依次進入灌溉渠道、稻田、生態溝,最后回流池塘,實現整個灌區灌排水循環再利用。”嘉興市生態創建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到2025年底前,嘉興市稻田退水“零直排”治理工程面積將達到60萬畝以上,覆蓋全市主要河湖、監控斷面、美麗鄉村精品線等周邊稻田和優質稻米示范區。
近年來,嘉興市以“五水共治”為突破口,全領域改善全市水環境質量。全市劃定13個水污染治理重點區域,布設207個監測點位,形成重點區域“水質地圖”。全面排查區域內生活小區、種植業退水、水產養殖業尾水排放口,“清單式”管理,分類施策。
不僅是農業面源污染減控,嘉興還全面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目前全部工業園區、62個鎮(街道)、1602個生活小區已完成建設。
接下來,嘉興治水人將通過這一行動,實現水環境質量由類別改善向生態健康的蝶變躍升,重現江南水鄉原生態水系景觀與風貌。
上一篇: 歷時十三年研發!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國產新藥
下一篇: 激光雷達將大力推動無人駕駛環衛車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