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10-27
分享:
7 月16 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市交易,至今臨近百日。
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下稱“上海環交所”)數據,截至10月19日,全國碳市場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達1877.68萬噸,累計成交額達8.49億元。
9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意見》提出在合理科學控制總量前提下,建立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發展碳排放權期貨交易,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具有生態、社會等多種效益的林業、可再生能源、甲烷利用等領域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10月15日,上海環交所全國碳市場運營中心副主任張瑤在2021中國碳交易與ESG投資發展峰會上表示,今年是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年,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現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目前納入的電力行業企業數量為2162家。
價格方面,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從48元/噸起步,最高時突破60元/噸關口,之后一路震蕩下行,直到10月19日收盤價為43.43元/噸。
“開盤以來,碳價下降趨勢比較明顯,盤面價格基本在往下走。一方面,因為市場剛開,入市企業數量較少;另一方面,除了參與過地方碳市場的企業外,大多數企業對碳市場不熟悉,缺乏經驗。單一市場缺乏流動性,這樣的盤面表現很正常。”一位碳市場行業分析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中創碳投首席分析師陳志斌認為,由于前兩個月納入企業未完全進場,碳市場中可交易量并未完全覆蓋,而已進場企業可交易量大部分已完成交易,導致現階段市場出現短暫疲軟。隨著納入企業全部進場,未來全國碳市場仍舊有較大交易空間。
據悉,為提高交易規模,上海環交所將推出相應措施,包括推動更多企業積極入市,提高交易頻率,加快碳資產管理能力建設和培訓。未來,交易所將完善制度體系,擴大市場覆蓋面,引入合格投資人入市;探索建立流動性提供商機制;優化分配機制,逐步增加有償發放;穩步推進產品創新,推出期貨交易,形成多層次產品市場。
10月18日,上海環交所董事長賴曉明表示,目前全國碳市場增加交易主體、擴大交易范圍的各項舉措都在推進中。其中,有色冶煉、水泥、鋼鐵等行業都有望在明年底前納入全國碳市場。同時,機構投資者入市也在加快推進中。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負責全國碳排放權的交易,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負責全國碳排放權的注冊登記。此前多地已經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地方試點。
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初期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CEA)現貨,碳排放權交易采用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兩種方式,重點排放單位須根據溫室氣體實際排放量向主管部門清繳上年度的碳排放配額,不足部分須通過碳市場購買。
10月18日,廣州期貨交易所副總經理曹子海公開表示,目前廣期所正大力推進碳排放權期貨品種研究工作。碳排放權期貨市場將有助于形成有效定價,同時為相關企業提供碳價波動風險管理工具,保障相關產業穩定發展,助力“雙碳”目標早日實現。
10月19日,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徐洪峰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碳交易是綠色金融的一種工具和手段,全國碳市場的啟動將全面提升我國碳交易的市場規模以及流動性,進一步豐富綠色金融的產品種類和體系。
“雙碳”目標下,全國碳市場不斷探索、完善,交易細則將持續細化。
目前,全國碳市場只有碳排放權配額一個交易產品,張瑤表示,后續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將適時增加其他的產品種類。同時還將推出一系列的交易細則,內容涉及對整個交易體系的管理和重點排放單位的管理,以及風控制度等方面的交易細則,最終實現全國市場平穩運行。
2021年7月,納入碳市場覆蓋的2000多家重點排放企業均集中于發電行業,碳排放量總量超過40億噸二氧化碳,意味著中國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經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張瑤表示,展望全國碳市場未來發展,一要積極推動全國碳市場平穩發展,二要穩步擴大交易主體范圍,三要積極推動交易活躍度的提升,四要結合市場發展階段有序推動創新交易業務和交易品種落地。
近年,中國碳市場發展迅速,為碳期貨及衍生品市場的建設奠定基礎。自2011年起,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福建等省市相繼啟動試點碳市場,為全國碳市場的建設與運行累積寶貴經驗。
2016年4月,湖北上線全國首個碳排放權現貨遠期交易產品。同年,上海、廣州陸續上線碳配額遠期交易,十分接近碳期貨,幫助市場參與者規避風險,發出碳價格信號。
截至2020年8月,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碳市場共覆蓋鋼鐵、電力、水泥等20多個行業,接近3000家企業,累計成交量超過4億噸,累計成交額超過90億元。
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近日指出,期貨市場要主動服務國家“雙碳”目標,為國家綠色發展賦能。期貨市場要發揮自身優勢,推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和發展,積極推進碳期貨研發工作,以公開、連續、前瞻性的碳排放價格,引導全社會合理配置減排資源,幫助實體企業向綠色低碳轉型。
下一篇: 38億!資本的眼睛正盯著“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