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8-23
分享:
生物質發電技術是目前生物質能應用方式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生物質發電是利用生物質所具有的生物質能進行發電,是可再生能源發電的一種。生物質發電分為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和沼氣發電。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生物質能發電已形成非常成熟的產業,成為一些國家重要的發電和供熱方式。
2020年已并網但未納入當年補貼規模的項目和2021年起新并網且納入補貼規模的項目,補貼資金將由中央與地方共擔,按不同區域每年動態確定共擔比例,且逐年減少中央財政分擔比例,直至中央財政補貼完全退出。自2021年1月1日起,規劃內已核準未開工和新核準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確定上網電價和納入年度建設規模管理。如何通過市場化機制在有機固廢“收集、儲存、運輸、處理、能源消納”等環節補償其社會和環保效益,分擔“無害化、減量化、能源化”利用過程中的成本,探索一條適合生物質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物循環經濟”模式,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和行業面臨的共同課題。
按農林生物質發電現行0.75元/千瓦時(含稅)標桿上網電價等指標測算,考慮平均8%的投資收益率,按15年經營期計算,我國農林生物質發電盈虧平衡點高達8200多小時,基本上平均每年要滿負荷運行340天左右。而82500小時政策意味著定企業15年之內平均每年僅按5500小時運行。隨著生物質發電快速發展,生物質發電在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中的比重呈逐年穩步上升態勢。
2020年三季度,生物質能源累計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占可再生能源裝機和發電量的比重分別為3.13%和6.26%,比重持續提升。生物質能發電的地位不斷上升,反映生物質能發電正逐漸成為我國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新生力量。
繼續嚴控農林生物質純發電項目,大力發展生物質熱電聯產,鼓勵生物質能非電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逐步推動生物質發電走向市場化。由于生物質發電兼具處理有機固廢(改善環境)、提供清潔可再生能源和惠農富農等多重責任,進一步強化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運行管理。2021年1月1日(含)以后當年新開工項目為競爭配置項目”,這一時間限制加上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還有280度補貼政策,且82500小時勉強能夠維持項目15年補貼期的生存,所以這些項目繼續開工建設,許多項目于今年上半年并網,導致上半年裝機暴增。預計到“十四五”末期,新建生物質發電項目電價補貼將全部由地方承擔。鼓勵生物質能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利用。根據所在區域資源和能源市場需求,因地制宜選擇生物質能利用方式,宜氣則氣、宜熱則熱、宜電則電。
等新增項目所需補貼累計達到當年中央財政補貼總額后,地方政府不得再新核準需中央補貼項目,以此合理控制產業發展節奏。三是落實地方監管主體責任,加大對生物質發電項目日常監管力度,對違規摻燒和騙補行為進行嚴厲處罰。
從未來5年看,今年將是生物質發電裝機量最大的一年。預計“十四五”期間,平均每年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還有150萬千瓦市場空間,到“十四五”末市場將達到飽和狀態,農林生物質發電因為政策未達預期發展空間非常有限,沼氣發電則將面臨功能轉向境況。創新有機固廢處置新業態。創新是任何產業發展的永恒主題。在具備條件地區,鼓勵對各類有機固廢(農林廢棄物、廚余垃圾、餐廚垃圾、畜禽糞污、干垃圾、可回收垃圾等)進行協同處置,降低有機固廢處置成本,提升項目盈利水平。對已經核準(備案)還沒有開工或處于投資論證階段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議投資主體結合實施方案精神要求,依據項目應用場景和現有各類投資邊界條件,對項目經濟性進行充分論證,在政策風險可控的基礎上理性投資。
上一篇: 污水處理再生技術的難點
下一篇: 綠色碳循環助力碳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