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8-20
分享:
污水處理技術在未來是很有可能發生重大改變的,這個變化過程必定會使污水處理實現能量盈余和最大化的資源回收。其中一個可能就是讓污水處理工藝從傳統高耗能的有氧處理轉向厭氧處理。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厭氧膜生物反應器(AnMBR)應勢而生。在好氧系統的運行中,溶解氧濃度的控制應與食微比的控制密切相關,高食微比可控制較高的溶解氧濃度,促使有機污染物的有效降解。而相反,當食微比不足時,則應控制相對較低的溶解氧濃度,降低內源代謝的速率,以避免污泥老化及污泥解絮現象的發生,同時也可以降低電耗和節約運行成本。
在進行污水處理的過程中,基本上都是用原水或者是其他的組成成分進行污水處理,我們稱之為生物降解工藝,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將污染物中的微生物殺死,就會造成污水廠的停運,污水廠一旦停運,中水回用系統的建設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當務之急就是能夠緩解現在的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減少污水的排放量,而中水回用系統的運用能夠改進目前存在的問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促進污染的資源化。
水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在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很多地區處于水資源缺乏的狀態,而我國對于水資源的利用只是循環在開采、利用、污水排放的傳統模式中,這樣的方式造成了水資源的嚴重浪費,加強了我國水資源的短缺。自城市中水的占比提高后,澄清池出水濁度經常超標,偶爾出現翻池現象。
懸浮固體普遍存在于地表水和廢水的水源中,其顆粒直徑往往大于1微米。反滲透設備設置的細砂過濾器和多介質過濾器濾出,當反滲透預處理系統中設置絮凝劑或凝聚劑的投加工藝時,這類雜質在水流出于未攪動狀態時,可以完全沉積下來,它很容易被該類雜質也可以被絮凝劑所結成的礬花吸附,之后被多介質過濾器細或砂過濾器濾出。
有機物污染反滲透膜時,往往是有機物被較為牢固的吸附在膜表面上,清洗時較為困難。有機污染物的來源一般分成兩種:一類是由于動植物的腐爛物形成的天然腐殖有機物,另一類是工業廢棄物污染所形成的有機物。一般說來,有機物對膜系統的污染后果最難預測:水中的有一些有機物對反滲透膜幾乎沒有任何破壞作用,但卻有個別的微量有機物一旦被吸附在膜面后不僅能污染反滲透膜,甚至還能引起膜的降解和退化。原水中的有機物的成份最為復雜,其對反滲透膜元件的污染及影響情況也非常難以預料。在我們設計一個反滲透設備時,當原水TOC含量達到3mg/l,就必須在系統內考慮相應的去除措施。一般說來,在處理地表水和廢水的反滲透預處理系統中,應盡量在絮凝、澄清和氧化等預處理工藝過程中,將大部分有機污染物去除或分解轉化。假如經過以上處理后仍無法滿足進水要求,則可以考慮通過活性炭吸附過濾器、有機物清掃器或超濾設備的設置將其進一步去除,以最終滿足反滲透設備的進水要求。
生物污染將逐漸向整個反滲透設備擴散,從而形成大面積的膜污染。在處理這類水源時,污染產生時開始往往反映在反滲透設備前端的膜元件上,在此類現象發生時,反滲透設備前段壓力升高較快,最初時反滲透設備的脫鹽率還會因此而有所提高,但隨著膜系統的持續運行,一般在進行反滲透工藝系統設計時,一定要注意控制原水的活性,當原水細菌含量1000cfu/100mg以上時,在設計時就必須考慮去除措施。膜系統出現生物污堵時,最終導致系統運行壓力大幅度上升和產水量下降。該類污染物通常為細菌、生物膜、藻類和真菌。
上一篇: 藥機行業推進中藥市場規范化
下一篇: 生物質發電行業低迷,新政策出臺能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