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8-19
分享:
實現碳中和的“技術”還處于一個大家并不理解的階段,技術性討論對于“如何實現減排”是必要的。在很多年前,我國曾經有人做過測算,以假想的“不進行計劃生育”為反事實(er-factual)基準線,少生了多少人口,意味著多大的減排。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近日公布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氣候評估報告,首次明確指出“人類活動導致了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最直接的影響是氣溫升高,持續的高溫天氣易引發各類疾病,影響人們生命。
全球變暖還會導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威脅人類生存環境。目前海平面上升速度是1901-1971年期間的3倍,全球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距海岸線200公里以內的地區,世界級的大都市幾乎都是沿海城市,海平面上升將嚴重威脅沿海城市和島嶼的安全。在南北極的永久凍土中冰封著多種史前微生物,隨著冰川融化再次復蘇,可能引發全球疫情。以上海為例,未來30年,上海瀕臨的東海海平面可能會升高7.5到14.5厘米,部分沿海區域將被淹沒。
權威科學家發出警告,在31項能代表地球生命特征的項目中,18項已突破歷史峰值。地球上的15個氣候臨界點已經被激活9個了,這些氣候臨界點是引起全球或區域氣候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是不可逆的,可能造成災難性后果。能源碳強度同前者類似,系于能源結構性因素。碳強度是能源結構變化的結果。我國2020年12月更新的巴黎協定氣候自主貢獻目標中,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12億千瓦以上)等。
按照普遍預期的非化石能比例從目前的16%左右上升到5年后的20%,就能單獨貢獻整體能源的碳強度下降4%。年均下降1%,從而實現大部分13.5%能源強度與18%碳強度之間的比例差別。當然,如果能夠有效的實現碳的回收,無論是森林方式還是地球工程方式,也可以降低碳排放。目前我們還是以煤炭作為主要的發電供應端,一次性能源里面85%還是來自化石能源。2020年年底風電、光伏的裝機占了全國裝機大概500個GW左右,預判到2030年風和光的裝機會翻3倍,達1500個GW的裝機,增長率非常快。在生產、工藝加工過程中使用一些高效、低排放的技術,到2030年,總體工業單位排放可以降到14%、15%左右。自2021年開始中國已經可以在不用補貼的情況下,風電、光伏都可以達到非常好的回報率水平,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非常樂意參與新能源建設。回報率大力改善,將促使電力行業轉型。能源結構的變化,目前中國大概有15%的能源來自新能源,預測2030年這個數據會增加至25%,而2060年要有85%這樣的結構來自新能源,才能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2011-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相較工業化前水平增加約1.1℃,比過去12.5萬年中的任何時期都要熱,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達到了2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2016年簽署并生效的《巴黎協定》代表了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對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作出了統一安排。目前,共有189個國家加入了《巴黎協定》。《巴黎協定》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締約國根據國情,自主提出減排目標和措施。
國家最近出臺了“2060年氫能源發展目標”,預計到2060年氫能源占比會漲到20%左右,目前只有不到2%,未來成長空間較大。現在很多化工生產過程的化石燃料,之后可以用氫能源來取代。另外是煉鋼,現在用煤,之后可以用氫能源。此外,除了短途的電動車之外,長途的運輸其實要用能源更多的燃料,所以氫能源也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
上一篇: 我國水處理市場發展分析
下一篇: 藥機行業推進中藥市場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