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8-02
分享:
碳定價有助于把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破壞或損失轉移給污染責任方且有能力減排的相關方。若配額分配較為寬松并導致碳配額供給高于需求,碳價或會下降,從微觀和短期來看,碳價主要還是由配額供需情況決定。從宏觀和長遠看,碳價由經濟運行和行業發展總體狀況和趨勢決定。
歐盟碳市場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跨國家的碳排放交易體系,較為成熟。納入范圍擴寬疊加處罰力度加大,帶動歐盟碳市場需求提升。目前,歐盟、瑞士等地區碳價相對較高,而我國碳價則相對低迷。對違約企業所作出的處罰不斷加大,罰款額從最初占配額比重的 70%升至到目前的 150%。此外,歐盟引入延遲碳交易、市場穩定儲備機制等,有望促進碳價機制穩健發展。
大多數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認為碳定價離自己尚遠,碳達峰、碳中和是大企業要關注的問題,緊盯碳市場發展涉及的行業,關注碳排放配額、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各類碳金融產品交易規模對相關市場的影響,隨著疫情的控制,國外很多地區碳價回升,部分國家大幅度提高碳價,一定程度影響市場的走向,關注碳市場履約的同時對投融資風險做好科學評估。中小企業必須從現在開始認真對待,現在重談發達國家在碳問題上的動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我們要面對的是氣候行動與每個企業的發展密切相關。
統一市場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全國統一的碳價格,可以提高碳市場的流動性以及定價的效率。中國的碳市場是從地方試點開始起步的,先后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福建等地方試點,目前最終建立了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初期僅納入發電行業就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中國碳減排的總量目標還不清晰,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應考慮構建價格穩定機制,幫助投資者形成碳價逐年上漲的預期,更有利于促進減排。度重視碳稅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及時調整能源結構,加快綠色轉型,原材料供應遵循低碳采購原則,生產中采用先進節能降耗技術、清潔技術,更要關注產后的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用積極的手段應對碳稅征收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不利影響。配額分配方式決定了配額的稀缺性,從而決定了碳價格的高低,是價格形成的第一步。從目前已運行的碳排放交易體系來看,配額拍賣已成為分配配額的主流方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運行初期以發電行業為參與主體,交易產品為碳排放配額,配額分配以免費分配為主。
我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仍在起步階段,采用免費分配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隨著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發展,應逐步增加配額拍賣比例,促進碳排放合理定價。增加配額拍賣比例,一方面發揮市場化手段促進碳定價,另一方面拍賣收入可作為政府公共收入,投入低碳發展行動中。
“碳達峰”至“碳中和”僅用30年,政策緊迫性較強。《中國長期低碳發展戰略與轉型路徑研究》報告中指出,歐、美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有50~70年過渡期,我國僅為30年。很多發達國家實現碳排放達峰是一個技術、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而我國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自我加壓,主動作為,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在全球進入深入脫碳階段,中國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減碳成本有望逐步提升,未來碳價將進入上升通道。未來我國高排放懲治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大,并帶動減碳成本提升。生態環境部提出將嚴格“兩高”項目環評審批,推進“兩高”行業減污降碳協同控制,并將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上一篇: 碳監測對碳中和的作用
下一篇: 水管理科學治理保護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