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7-22
分享:
碳排放權交易正式啟動,對于我國“雙碳”戰略目標實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也向國際社會傳遞了強烈的信號。配額分配寬松,現行的配額機制還比較貼近企業的實際排放量,沒有帶來巨大的排放成本。投資主體有限,目前參與碳交易的主要以企業為主,機構投資者和個人還沒有被納入投資群體。行業有限,首批被納入碳排放配額管理的主要是發電企業。其他國家剛開始推行碳交易市場的時候,也同樣采取了這種軟著陸的辦法,給企業和市場一個適應的機會,相關機制也會根據實踐逐步完善。我國當前能源產業的發展狀況,是未來完整碳交易市場和當前碳排放情況的有效鏈接。
全國碳市場覆蓋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八個高耗能行業。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行業,包括2200多家企業合計約40億噸碳排放量。其他行業將漸次納入全國碳市場。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對重點排放單位2020年度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的核查。其中,發電行業的核查數據報送工作應于2021年6月30日前完成,其他行業的核查數據報送工作應于2021年12月31日前完成。
全國碳市場開啟最大的好處就是以后有了碳排放定價機制,用市場和價格機制來調節碳排放權的使用。從地方試點,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我國碳市場邁出了關鍵一步。各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中,以經濟刺激型手段為主導;在經濟刺激手段中,最重要的就是碳定價機制,即本著“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須首先獲得碳排放的權利,為碳排放權付費。目前在試點碳市場,商業銀行參與碳金融市場方式即提供“碳資產”抵押或質押融資,潤電力嘗試了碳金融方面創新即“托管”——控排企業委托托管機構代為持有“碳資產”,以托管機構名義對碳資產進行集中管理和交易。隨著碳資產融資功能的增強,“碳資產”價值與管理將會引發更多企業的關注。
各行業各個企業排放量、技術的差異,導致了各企業治理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差異,這種成本差異也就意味著溫室氣體排放權也可進行交換;因此碳交易就是以市場機制來解決溫室氣體排放等氣候問題。現階段,國內的碳交易還處于起步階段,在碳交易開始至21日的四個交易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掛牌協議交易累計成交量僅為460.88萬噸,累計成交額2.37億元。
幾個碳交易試點城市以發達城市為主,而能源行業占比較高的城市多是欠發達城市,碳交易市場機制的存在將會促使發達城市加強與欠發達城市的合作,聯合開展減排項目,實現產業綠色轉型。未來的十年,是我國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碳交易市場將會從耗能產業自身的綠色轉型和促進區域間綠色發展平衡兩個方面雙管齊下,削減我國的碳排放水平,從而達成“雙碳目標”。在全國碳交易市場內,碳排放配額可以采取協議轉讓、單向競價或者其他符合規定的方式交易。協議轉讓包括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協議交易。掛牌協議交易,單筆買賣最大申報數量應當小于1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大宗協議交易則應不小于1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有配額就會引出總量,當前排放總量是根據配額加總而來的,這種比例式的軟性總量約束的強度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根據實際情況設定明確的總量標準,并且根據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情況規劃一個長期可行的碳總量變化路線圖,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和企業減排工作,才能進一步發揮碳交易的重要作用。在未來的實踐中,還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將石油化工等真正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企業逐步納入碳交易市場體系也至關重要。
上一篇: 中藥市場提前布局,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下一篇: 危廢處理演化發展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