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7-08
分享: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建設美麗宜居鄉村,迫切需要完善農房功能,提高農房品質,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整體提升鄉村建設水平,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分解落實“十四五”耕地安全利用目標任務,持續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持續開展耕地周邊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強化考核機制。將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相關重點工作納入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考核指標。農房建設要先精心設計,精心調配空間布局,逐步實現寢居分離、食寢分離和凈污分離。因地制宜解決日照間距、保溫采暖、通風采光等問題,促進節能減排。新建農房要同步設計衛生廁所,因地制宜推動水沖式廁所入室。后按圖建造,鼓勵利用鄉土材料,選用裝配式鋼結構等安全可靠的新型建造方式。以農房為主體,利用古樹、池塘等自然景觀和牌坊、古祠等人文景觀,營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村容村貌。鼓勵宅前屋后栽種瓜果梨桃,保護村莊固有的鄉土氣息,構建“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的自然景觀,營造“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的鄉村生境。
加強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應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必須符合規劃用途的土壤環境質量要求。未經治理修復或經治理修復未達到風險評估報告確定的風險管控、修復目標的地塊,不得批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等手續,不得開工建設任何與風險管控、修復無關的項目。加強污染地塊名錄管理。動態更新疑似污染地塊清單、污染地塊名錄、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加強建設用地土壤污染修復項目污染防治的監督指導,重點督促落實設立公告牌、污染土壤轉運報告、異地處置跟蹤監控、二次污染防治等措施。
農村公廁應建在農村地區的村落居住區、倉儲、廣場、集貿市場等人口較集中區域。新建獨立式農村公廁與食品生產場所和集中式給水點的距離不應小于 30m,附屬式公廁應設置于建筑的首層,并方便人員進出。坐位宜按無障礙廁位設置。宜將大小便間、洗手間分區設置; 每個大便器應有一個獨立的廁位間,小便器之間應設置隔斷板;不應采用大、小便槽及盥洗槽。建農村公廁應選擇地勢相對較高,不易積存雨水,無地質危險地段,方便使用者到達,便于維護管理、出糞、清渣的位置。公廁廁位宜按服務人數要求設置,其中獨立式新建公廁男女廁位分別不應少于 3 個(含坐位、蹲位和站位)。
公廁入口或外圍50米半徑范圍內設有24小時錄像監控系統;照明燈應24小時常亮并配有應急燈,安裝節水、節能器具,采用中水回收;利用農村沼氣、太陽能等綠色可再生新能源,因地制宜探索糞污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利用方式。故障報修反饋渠道順暢,及時受理、反饋處理結果,并在規定時間內檢修完畢。
支持開展土壤修復治理的項目應當充分考慮技術可行性和經濟性,避免不計成本、不顧技術可行性盲目推進大治理大修復。防治資金的支付執行國庫集中支付制度有關規定。屬于政府采購管理范圍的,應按照政府采購有關規定執行。
提高環衛精細化作業水平,不斷凈化市容環境。持續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市容環境衛生整治,推動城區環境衛生質量提檔升級。推廣“機械清掃、灑水降塵、沖洗除塵、快速撿拾、立體保潔”的綜合作業模式,推動道路保潔由清掃向清洗轉變,向降塵、吸塵、除塵的濕法作業轉變,實現從墻根到墻根的全覆蓋保潔。
上一篇: 工業廢水處理方法分析
下一篇: 污水熱能利用技術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