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是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固體產物,由于剩余污泥中含水量較高,需要進行脫水處理到固體形態才可以外運處置。在活性污泥中的生物處理過程中,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吸收并轉為微生物自身內部的物質,這部分被微生物自我轉化的有機物,會增加活性污泥的數量,這部分增加的量需要通過剩余污泥的排放來維持系統的F/M的平衡。
污水廠的污泥車間的生產能力是應當符合污水廠的污泥產量的,但是在很多污水廠運行中越來越發現污泥車間的生產很難滿足污水生產過程,導致污水生產受到嚴重的制約。含水率高達99%以上的污泥的脫水過程需要復雜的脫水裝置和高效的絮凝藥劑才能滿足,脫水工藝的管理設備集中,工藝流程多(泥、藥、水流程管線),造成污泥處理段管理復雜,成本也較高,占整體的污水處理成本的20%甚至更高的比例。
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日總污水處理規模超過兩億立方米,約占全球總污水處理規模的1/5,全國共建成并投入運營4000多座城鎮污水處理廠。2019年我國污泥產量已超過6000萬噸(以含水率80%計),預計2025年我國污泥年產量將突破9000萬噸,污泥處理市場規模或超千億。
污泥處置已成為制約污水處理廠良性發展的重要瓶頸,在污泥處置缺口日趨增大的趨勢下,如何拓展污泥處置市場,探索污泥資源化利用技術,是污水處理行業創新突破的必經之路。如何打通污水處理“最后一公里”,為污泥處置尋找一條合適的出路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污水廠的污泥從來源來說有初沉的生污泥,生物處理系統的活性污泥,深度處理的化學污泥,污水廠的設計中通常不會為這兩種污泥分別進行設計處理,而是采用同一座污泥儲池來進行存儲,共同進入到污泥脫水設備中進行脫水。造成污泥車間生產的困難,污泥含水率高,上清液帶泥嚴重,跑泥現象明顯,從脫水機上溢流等情形不斷出現,造成污泥車間反流污泥回到系統,提高了系統有機負荷,造成污泥增量。
隨著污水處理廠的提標改造,污泥處置延伸出了耦合垃圾焚燒、水泥窯協同處置、參與土壤修復等路徑,技術工藝突破瓶頸,市場規模已經處于爆發前夜。“厭氧消化+土地利用”、“好氧發酵+土地利用”、“干化焚燒+灰渣填埋或建材利用”,以及“深度脫水+應急填埋”四條主流技術路線有效支撐了我國污泥處理處置問題的解決。
越來越高的出水指標對污水廠運行造成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污泥產量的增加。污水廠在粗放的管控下,一般會通過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式來進行,那就是加藥處理。通過微生物吸附降解更多的有機物來實現降低指標,需要更為細節化的管控,PAM藥劑市場混亂已經是業內共識,大部分污泥在劣質藥劑的作用下,重新回到系統,增加了系統的污泥量。藥劑質量的參差不齊,藥劑市場的搶奪,藥劑利潤的不正當獲得,使污水廠用戶使用的藥劑無法有效的進行污泥脫水處理。
每個污水廠都需要將污水生產的各個環節進行合理的管理和調動,才能保證出水水質的穩定達標,每個污水廠的運行管理人員都需要重點注意,污水廠的生產是一個系統性的工作,要以穩定的出水水質為管控目標,確定合理的污泥濃度,及時有效的排放污泥,不拘泥于設計參數,針對廠內的污泥困境積極采取整改措施,通過這樣工藝管理思路來運維管理復雜的污泥脫水系統。
上一篇: 醫療廢水超標排放處理問題分析
下一篇: 城市水環境治理方案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