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4-25
分享:
目前中國低碳轉型面臨巨大挑戰,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標,中國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實現碳中和涉及政府、企業及個人行為,需要開展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需要全社會的行動。
中國的全國碳市場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對排放量沒有硬性限制,一開始采用基于強度的排放限額(即總量),初期只覆蓋電力行業,之后預計將逐漸擴展到其他行業。中國制造業在國際產業價值仍處于中低端,能耗物耗高產業較多,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任務艱巨。中國能源消費和經濟轉型、二氧化碳和溫室氣體減排的速度和力度,要比發達國家大得多。
所有納入碳市場的重點排單位的配額加總即為全國總量,燃氣電廠的配額缺口不用購買,因此不會面臨額外成本,而燃煤電廠的配額清繳義務最高為其獲得的免費配額加20%的經核查界發排放量。配額發放機制對于一些以低于正常發電能力運行的機組更加慷慨,初期對于不履約行為的處罰水平也較低。要明確的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進行綠色低碳轉型是順應世展潮流的社會轉型之變,是未來國家間、企業爭間技放術產業競的新高地。在未來十四十年間,低碳發展將作為我國中長期發展戰略落實到生產生活方方面面,其所帶來的挑戰是艱巨的,但創新創業及合作機遇也將是巨大的。未來,中國的碳市場勢必需要變得更加嚴格,以適應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
對于中國自身發展而言,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在現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具體體現為中碳加的國在經濟運行過程中鏈中要優化地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利用綠色技術進步控制碳排放,增加捕獲和存儲。從全球氣候變化到角度來看,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碳排放大幅上升,導致球氣溫不斷上升,如果不對碳排放采取嚴格控制,那么地球的氣溫還會繼續速上升,從而對人類的整體生存環境帶來重大影響。在國家完善政策規定和支持的同時,社會各界也當從生活方式、經濟結構、能源技術革命等方面協同努力,從而形成全面的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碳市場通常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加大配額拍賣的作用,這有助于提供明確的價格信號,提高市場流動性,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減排激勵的扭曲。幾乎所有的碳市場(包括中國的地方碳排放交易試點)在一開始都主要采用免費配額分配,但免費配額的數量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縮減。
企業實現零碳轉型,不僅技術、工藝上創新提升,還要在原料、供應鏈、運營、營銷等各環節審視既有運作模式,推進減排措施,實現碳中和管理。對企業而言,企業應自覺履行企要在業社會責任,將碳中和目標納入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中國如今已經為基于市場的碳定價機制打好了堅實的基礎,并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在未來幾年以此為基礎不斷完善全國碳市場。
中國的碳排放主要來自能源、建筑、交通、制造業,發展綠色低碳經濟也要顛覆既有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強這一新的治理架構所有三個層級的機構能力,并在國家一級建立跨部委協調,所有這些都將是把碳市場從發電行業擴大到其他行業的關鍵。隨著低碳環保成為時代潮流,綠色可持續消費也將興起,企業要打造綠色可持續產品迎合業并引導消費偏好,打造綠色環保的品牌形象,發展循環經濟模式。綠色革命也意味著行革命,在行業轉型的風口,企業需要與時代同行并進。
實現動態平衡,比如在青海,光電、水電、風電占的比重比較高,化石能源比較低,有優勢的地方可以率先實現碳達峰或者是碳中和。
上一篇: 3D打印技術對醫療行業的促進作用
下一篇: 炮制中藥設備進一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