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3-15
分享:
現在國家要進行“碳中和”,而污水處理向來被認為是耗能大戶。傳統污水處理實際上是停留時間、處理空間、投入能源、物耗資源四個維度上的調整與組合。
對污水處理標準一再提高,能耗越來越高,這樣的轉換也越來突出,碧水的同時未必是藍天,耗能導致的水污染物轉為CO2、CH4、N2O、NH3、H2S等溫室氣體,高標準的出水水質,是以能耗、物耗的形式實施的污染形態轉移來實現的。目前針對污水廠的提標升級方案目前主要包括:增加生化單元如后置反硝化濾池及膜工藝,增加化學除磷和外加碳源;增加后續物化處理單元如高效沉淀和砂濾池,全球污水處理等水處理行業碳排放量大約占全球碳排放量2%左右。
過去五年,國外已經有不少城市污水處理廠實現能量盈余的報道,荷蘭早在2010就開始施行他們的污水廠2030碳中和計劃,污水處理不僅不會拖后腿,還可以成為碳中和大計的標兵行業。
2019年,他們和歐洲地平線2020項目FIWARE4Water合作,為了減少溫室氣體N2O的排放問題,在其中一條處理線行進行實驗,安裝了傳感器,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將對工藝參數進行長達三年的實時監測。荷蘭最大的污水廠于2006年投產運行,選用改良的UCT工藝(mUCT),處理人口當量約100萬人,污水廠本身有傳統的污泥厭氧消化系統,沼氣年產量約1200萬立方米,共用給隔壁的廢物焚燒廠(AVI)。污水廠和焚燒廠共生,污泥也在此得到焚燒處理,除了處理污水廠的污泥,焚燒廠還為污水廠供應電力(20000+MWh/年)和熱水(85000GJ/年)。此外,還有剩余的電力和余熱并入阿姆斯特丹的綠色電網和供暖系統。
我國污水處理行業在許多地方存在其建設先天不足,面臨了規劃的盲目性、技術的混雜性、管網的滯后性諸多問題,也有水質提標、進水濃度偏低、污水溢流、污泥無出路等問題。以污染物總量減排、流域水環境質量達標為目標導向的污水處理運行模式,以快速地大幅提高污水處理率,補環境基礎設施短板為責任導向的污水處理建設模式,消化這些先天不足與后天失調讓各地污水處理廠殫精竭力,進入低碳綠色發展時代,無論是站位或跟風綠色低碳發展的外力,還是節能降耗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需,污水處理行業的新格局調整已不可回避。
能耗不是該污水處理廠的主要問題,很早就有厭氧消化工藝來處理污泥,回收能源能覆蓋廠區60-70%的電耗。隨著時間推移,污水廠原有的A-B工藝的處理能力跟不上滿足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兩次升級改造引入SHARON側流脫氮工藝,以減少厭氧發酵產生的氨氮負荷,第二次引入好氧顆粒污泥工藝,以滿足新增處理負荷的需求。
水體中顆粒有機物的化學計量和穩定同位素是了解浮游生物動態和富營養化相關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重要工具,顆粒有機物的穩定同位素已被廣泛用于研究元素循環和識別元素來源。水體顆粒有機物的尺寸大小是重要的功能性狀,大多數自由生細菌的大小通常小于3 μm,淡水浮游藻類個體多數在3–20 μm范圍內,可以影響水生態系統中營養的生物利用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優化水資源稅征收與使用,制定水資源達峰與平衡計劃,對水資源使用額度進行統籌分配,水資源額度指標可以進行有序、有效、有價交換。作為生態補償的有效補充,將綠色生態轉化為價值,促進區域均衡發展。
上一篇: 各省市紛紛發布政策,著手治理生活污水
下一篇: 藥品安全需要提升制藥裝備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