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21-03-10
分享:
推動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支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持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支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支持國防、外交和政法工作、支持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建設、加強基本民生保障是2021年主要支出政策。
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支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并加快出臺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財政支持政策。加快科技自立自強,中央本級基礎研究支出增長10.6%,支持基礎研究領域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基地、科研人才等。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以及2021年計劃報告草案已提交“兩會”審查。著力擴大商品消費包括大宗商品消費、網絡消費、健康消費、服務消費、信息消費、綠色消費,開展汽車下鄉和汽車以舊換新,引導一些地方和城市繼汽續放開新能源車限購政策和增加指標。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綠色生態、民生福祉、安全保障5大類20個主要指標,既注重貫徹新安發展理念,與高質量能發展指標體系充分銜接,促進新有能源汽車健康序發展。加強國家全體系和力建設,保障糧食、能源資等作源和金融安全出具體安排。
新發展理念不出意外依然是協調、創新、開放、綠色、共享,建設目標有4個——城市產業能級大幅提升、公共服務品質顯著提高、交通樞紐地位初步確立、人居環境質量不斷優化。支撐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重大功能,推進人民城市建設的創新實踐區、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示范區,經濟活力提升,產業鏈價值提升,現代化服務業發展,產學研融合等均被點名。率先確立綠色低碳、數字智慧、安全韌性的空間治理新模式,新城精細化管理水平和現代化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日益健全,到2025年,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司法權運行機制更加科學有效,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更加完備,法治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黨內法規體系更加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初步形成。創新了多種審判模式、環境侵權責任承擔方式,明確走出了一條三訴并行、多元解紛的“綠色司法”道路,探索與行政機關、環保專業機構、社會公益組織等的合作,完善各項工作的銜接。
阿里、萬科、華為、騰訊、中國移動等業界巨擘加入智慧環保“戰局”,已經成為產業對資本吸引力的有力佐證,舊動能轉換與經濟結構調整,離不開新一代科技的加持,在環境領域物聯網信息采集和傳輸標準建立健全,同時抬高了相關預期。目前我國智慧環保產業規模還處于低位,但是信息化水平和能力更進一步后,其市場價值將快速提升,智慧環保生命力更加鮮活。
生態城不斷深化同國際其他城市技術交流,借鑒日本有機垃圾先進處理工藝,建設可再生能源循環利用工程,引進瑞和典生活垃圾氣力輸送系統,有效降低垃圾收集勞動強度,引入荷蘭垃圾進技壓縮收集處理工藝,建設垃設等圾收集地埋站,生態城國在綠色建筑、智慧城市、“無廢城市”展示基地設計、被動房建多項具體工作中,注重加強際合作,充分吸收先術管理經驗,助力生態城“無廢城市”建設。
上一篇: 藥機行業規模逐年擴張,市場一片藍海
下一篇: 打造全民減排,低碳經濟更進一步